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委员议事厅”通过政协委员、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市民群众共同对同一民生热点问题的“讲”、“议”“评”,在传播理性声音的同时,也在公共空间搭建起全新的一个多维度的协商议政平台。这一带有首创性质的协商民主形式,运行8个月来,为深圳的协商民主实践作出了大量有益的尝试,也为市政协走出有特色、有成效的群众路线作出了积极探索。
把协商议政“搬”到公共空间
“委员议事厅”为委员、专家和市民协商议事提供有序参与平台,传播理性声音,引领城市协商文化发展
“政协工作应该深深扎根于群众和社会之中,做党委政府沟通社会的通道,做集中和反映群众诉求的桥梁。”在今年年初市政协五届六次会议上,市政协主席王穗明在作常委会工作报告时,明确提出今年的政协工作,要在往年基础上努力创造新的平台。
事实上,去年下半年开始,市政协主席班子就多次开会,研究、讨论如何创新政协履职方式,提升履职成效。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市政协领导班子敲定,在今年2月份开始,推出全新的、扎根群众和社会的协商议政平台——“委员议事厅”。记者了解到,市政协党组和主席班子在半年多的时间里,针对“委员议事厅”听取汇报、研究问题不下4次。“委员议事厅”的“总策划”王穗明更是场场过问准备情况、到现场仔细聆听、观察,有时还现场回答观众的提问,并对以后的议事厅活动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意见。在这样慎重其事和精益求精的追求中,从今年2月“委员议事厅”惊艳亮相至今,8场议事场场赢得满堂彩。
运行8个月,不少人认为,“委员议事厅”确实是新时期政协工作的一种突破和创新——突破了政协通常的闭门议政的方式,把协商民主的平台搬到市民中间,让政协工作直接镶嵌到市民和社会治理中去。
对于“委员议事厅”的设计者市政协而言,统领这一突破和创新的理念就是传播理性声音、引领城市协商文化的发展,在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时发出“深圳声音”。因此,活动的各种设置都围绕这一初衷而定——话题要求是民生热点,强调不预设立场,充分表达各个界别、委员嘉宾和市民的意见;现场多名委员形成不同观点的交锋,对话题进行充分的讨论;专家和学者发挥智库的作用,为现场市民答疑解惑,引导市民在一定认识基础上展开理性思考;相关政府部门就某一问题的现状和解决措施和委员、市民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充分“释政”;强调市民参与互动,民意得到充分尊重。
这样的设计和实践,备受好评。“‘委员议事厅’可以传播理性声音,让市民通过有序交流培养理性思考。”尹昌龙委员说。刘忠朴委员则指出,“委员议事厅”有助于化解偏激的观点,让不同观点碰撞、交集、引导、融合,最后趋于一致。“‘委员议事厅’不仅仅是政协工作的创新,也是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议事,让市民多角度了解社会问题的各个立面,将社会矛盾化解于无形和未结之时。”新华社记者在采访时感叹。市政协副主席、民革深圳市委会主委钟晓渝也认为,这是广大市民参与到城市治理、政治生活中来的一种探索,也为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完善提供了路径。
8个月来, “委员议事厅”确实也起到了各界发声、沟通交流、增进共识作用——从“小升初”公平性这场议事看,议事开始前,通过举牌,现场半数观众表示不满意目前的“小升初”政策,而在临近一轮结束时,超过六成观众为积分入学和就近入学制度举起“赞”牌。
现如今,“委员议事厅”越来越受到市民的关注。据统计,61名政协委员、17位专家参与的8场议事活动,吸引了4000多名市民热情参与。在热情参与和交流碰撞中,一座城市的理性思维和协商文化也在不知不觉地茁壮成长,协商民主的深圳创新实践也在不断地丰富。
接地气,“沉”到群众中去
议事选题紧贴民生和热点,追求议事内容、方式能与老百姓有更多共鸣,通过议事还促成议事成果落地,议出百姓满意成果,为新时期市政协走出有特色、有成效的群众路线做出了积极探索
“接地气”,是“委员议事厅”与生俱来的“性格”。这种性格首先体现在每期所议的主题上——关注雾霾、 “小升初”公平性、养老……这些议题无一不是让委员、百姓有话说的社会热点问题。这些议题是怎么选出来的呢?从去年开始,市政协党组就和各组织“委员议事厅”的界别进行了多次沟通,并最后确定了今年议事的议题。比如今年第三期“委员议事厅”组织界别是民盟,市政协和民盟深圳市委会根据盟内成员的特点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根据议题的可塑性、敏感性和市民关注度,最后圈定了“小升初”公平性这一议题。没想到,时值4月中考报名期, 这一议题正好撞上“敏感期”,但本着“对热点敏感话题不推诿、不回避、第一时间回应老百姓的诉求,才是‘委员议事厅’的价值点所在”的坚持,市政协主席班子充分考量,权衡利弊;委员、专家们顶住压力,对“小升初”公平性展开激烈辩论,给市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接地气体现在来自社会各界的精英、政府部门官员的话语体系、表达方式必须与群众很好地对接上:议事过程中,直面市民的委员必须说与百姓合拍的语言,不能太高深,不能是空话、套话。于是,委员们纷纷使出浑身解数:用调查后的数字说话、巧用比喻、引用网络段子拉近距离……政府部门官员也是如此,如果光摆成绩,说官话、场面话,可能市民会举“嘘”,可能主持人会立即喊停,因为大家不买账。许多市民对这样一个场景印象深刻:有一期的“委员议事厅”进行到最后阶段,一位相关职能部门的官员用冗长的官腔回答市民的提问时,被王穗明当场打断;当她用朴实的表达讲解相关政策后,才赢得现场市民的热烈掌声。
接地气还体现在议事成果上:虽然“委员议事厅”设计时,提出不对所议议题做结论。但是这不意味着对议题就是一议了事。实际上,“委员议事厅”所议内容也是市政协协商内容,市政协也将根据所议问题进行再调研,然后以提案和社情民意等形式持续建言。与此同时,“委员议事厅”也是政府职能部门听取民意的上佳途径,已有的政策,将有的决策在这里都能听到“直面陈辞”。因此 ,“委员议事厅”也成了政府职能部门决策的“咨询会”,并通过沟通,促成议事成果落地,对社会发展产生积极效应。“‘委员议事厅’,能很好地把民意集中起来,从而推动政府职能部门的相关工作。”市民政局局长杜鹏说。
8个月来,多次议事内容都得到有关政府部门的关注,并产生了让人欣喜的成果:
市法制办特地向市政协征求正在制定中的《垃圾减量分类办法》意见并表示将加快立法进程;
市民政局在进行调研后表示接受委员议事厅提出的建议,所涉及的《养老用地管理办法》和《社区服务中心项目规定》等即将出台,养老券改电子钱包措施亦在研究中;
教育用地被挤占挪用问题引起社会关注,相关问题开始被清查,教育部门也与市政协就教育资源合理配置问题进行了进一步协商;
……
从内容到形式到结果,接地气的“委员议事厅”不仅让社会各界点“赞”,也为新时期市政协走出有特色、有成效的群众路线做出了积极探索。
发挥界别优势,提高委员履职积极性和专业参与度
很好地建立起市政协各界别与市民直接沟通对话的管道,委员履职从封闭走向开放,与市民面对面交流考验委员能力和智慧
“委员议事厅”确立了一个原则——主要以市政协各界别作为各期活动组织者,让界别和委员成为这个舞台的主角。
对此,市政协各界别委员十分兴奋。深圳市政协副主席、民进深圳市委会主委张效民说,多名政协委员在不同场合都反映,过去,市政协各界别参政议政主要是通过政协的内部议政平台来实现,而通过“委员议事厅”,各界别可以以界别的集体形象对外,这就让各界别委员产生了极大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激发了大家的工作热情和活力,同时也提升了各界别参政议政的能力。
而对于政协委员们而言,“委员议事厅”的出现,也点燃了他们履职的兴奋点。过去,市民们对政协委员的了解,多来自每年两会期间他们的高频次亮相议政。而当“委员议事厅”提供了一个能与市民面对面沟通,向市民传达自己专业观点的机会时,委员们极其慎重地对待——和市民的面对面交流,非常考验能力和智慧,“一不小心会被问倒”,“谈得不深刻不到位,丢丑的是自己”,因此必须 “有备无患”。
第四期议事厅的嘉宾、市政协委员李建华来自法律界,本来是“养老”问题的门外汉。而在议事厅开议前,他足足准备了3个月,阅读了大量资料,反复研究;对于不懂的问题,还专门请教专家,进行实地走访。最后在议事厅现场阐述的观点,都是在他研究基础上形成的。而且他的现场阐述既有实例,还有数字,非常专业、有说服力;“一张养老床贵过一间房”的描述让人印象深刻,引人深思。“‘委员议事厅’要求委员对所议问题有全方位的了解,并且通过了解、议事而持续关注相关问题,这就提高了委员履职的专业参与度。” 被称为养老问题的“半个专家”的李建华说。
既当过“委员议事厅”的嘉宾,也当过主持人的市政协委员邬晓莉也认为,通过这一平台,委员们会在碰撞、交锋与反思中得到很好的提升,让自己的履职更专业、更有水平。
运行8个月,“委员议事厅”交出一份成绩亮眼的答卷。
继续实践,相信协商民主的“深圳尝试”也将不断结出甜美果实。 (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元春)
原标题:委员议事厅:协商民主的深圳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