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第三采油厂奉行“奉献能源,创造和谐”的企业宗旨,坚持“发展、创新、和谐”的工作主题,弘扬“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石油企业精神,把建设具有石油特色、富有时代气息的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全面实施企业文化建设工程,努力培育特色企业文化,形成了“忠诚事业、务实创新、追求卓越”的新时期采三团队精神,为企业的持续有效快速协调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各项工作呈现出蓬勃向上、和谐发展的喜人景象。
一 、基本概况
采油三厂是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下属的一个以石油开发为主的专业化采油厂,生产区域横跨陕宁蒙三省(区)的盐池、灵武、定边、靖边、志丹、吴旗、鄂托克前旗七县(旗、市),南北跨度164KM,东西跨度182KM,资源区域17140 KM2,全厂用工总量4800多人,管理着靖安、吴旗、油房庄、大水坑、红井子、摆宴井、胡尖山等15个主力油田54个生产区块,年产原油达到246.1万吨,是一个快速成长、充满活力的采油大厂。
二、企业文化发展历程
企业文化是伴随着企业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企业的成长而成长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哲学、经营思想和企业精神的集合,一个没有企业文化支撑的企业必然是一个没有成长性的企业。采油三厂从1971年建厂到现在,由起步走向创业,由发展走向辉煌,已经走过了34年的光辉历程,企业文化建设从无到有、从初具雏形到成长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萌芽阶段:以五、六十年代马家滩、李庄子油田勘探开发为标志,李马油田勘探与开发的是在我国摆脱贫油国帽子、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样的政治经济文化大背景下展开的,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广大石油儿女在我为祖国献石油号角的鼓舞下,开赴李马油田,拉开了长庆发展的序幕。这个阶段的企业文化主要表现为战天斗地、征服自然、艰苦创业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当时石油人“天当床、地当被”、“三顶帐篷一口锅”艰苦生活的写照,这是典型的军营文化在石油战线上的反映,是采油三厂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成长和发展的基础。
移植阶段:以七十年代红井子会战为标志,也是采油三厂的艰苦创业的主要时期,这个阶段企业文化在融合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发扬大庆精神(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石油企业精神的代表——铁人王进喜精神和“三老四严”的优良传统,成为激励采三儿女奋发向上的主要精神动力。
内化阶段:以八十年代油房庄油田开发为标志,长庆人传承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凝练出了“攻坚啃硬、拼搏进取”的长庆精神,为企业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艰苦创业、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等企业精神在广大干部员工的思想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培育阶段:以九十年代靖安油田的开发为标志,广大员工用5年时间建成了一个年产100万吨的大油田,培育了3个日产千吨级的作业区,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全体员工与时间赛跑,与困难交锋,与环境抗争,用心血和汗水绘就了采油三厂新时期发展的宏伟蓝图,锤炼、形成了具有采三特色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负重、特别能奉献的“四个特别能”的企业精神,成为企业持续快速发展的精神财富和宝贵资产。
整合阶段:进入新世纪,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知识经济的兴起,经济全球化、市场全球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剧,随之而来的是文化的全球化,各种新思想、新观念、新文化层次不穷,强烈的冲击着传统的文化和思想,员工的思想处在一种大碰撞、大转变、大跨越的时期,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思想和“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企业的管理行为,促进了企业文化的长足发展。
发展阶段: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长庆油田公司“三个打造”发展目标的指引下,给采油三厂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厂领导从战略管理的角度,审视采油三厂的发展,在规范管理——科学管理——文化管理的层次递进管理的基础上,推进一体化管理,构建和谐采油厂,唱响“我为祖国献石油”的主旋律,树立“发展长庆就是发展自己,奉献长庆就是奉献社会”的事业观,培养“忠诚事业、务实创新、追求卓越”的团队精神,打造采油三厂这个和谐、奋进的优秀团队,使企业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创新发展的新阶段
三、特色企业文化培育
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知识、文化全球化的浪潮扑面而来,企业文化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利器”,愈加受到企业的重视。石油企业重组改制以来,采油三厂面对新形势、新特点,坚持 “以人为本、注重实效、服务发展”的管理方针,秉承“攻坚啃硬、拼搏进取”的长庆精神,融合地域文化、军营文化和民族文化,吸收采油三厂30多年来优秀的文化基因和生命元素,把文化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全面实施“文化兴企”战略,努力打造具有采油三厂特色的学习文化、创新文化、执行文化、安全文化、亲情文化、和谐文化等六大文化,以文化力增强企业凝聚力,以文化力激发全员创造力,以文化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在管理跨度大、生产战线长、员工较分散的情况下实现了各项工作的快速高效运作,实现了产量、储量、效益的连年攀升,走出了一条文化兴企的新路子,使灿烂的企业文化之花在火热的生产建设实践中结出了累累硕果。
(一)学习文化——强健肌体的“蓄水池”
采油企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的企业,技术和人才是企业宝贵的资源。采油三厂不忽视任何一个岗位,不放弃每一个员工,坚持“人人都是人才、人人都可以成材”的思想,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当知识型员工”为载体,大力倡导“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把培训作为员工最大的福利,坚持思想塑造和技能提升同步,探索有效的员工培训方式。在操作层面,采油三厂充分挖掘教育资源,建立了员工实践操作培训基地,实施员工“双元制”(“双元制”是指油田和学校两个教育体、员工和学生两种身份,实践培训和理论教育两部分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的并列素质提升教育机制)培训,形成了“三全三考”员工培训体系,三全即“全员、全面、全工龄”,三考即考核理论知识、考核操作技能的同时考核员工的工作态度,如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等,厂里每年都要举办不同层次的员工技术运动会和技能大赛,对取得名次的员工分别授予技术能手、技术状元,并给予重奖,各基层单位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把生产现场作为培训的“课堂”,设立岗位练兵台、班组学习园地、井区员工培训室等学习阵地,采取师徒互结对子、多媒体教学、情景模拟等方法,提高员工的岗位技能;在技术层面,厂里采取“筑巢引凤”、“借脑生财”等多种方法,与江汉石油学院“联姻”建立了厂效科研基地,把石油院校的科研优势、技术优势与企业的资金优势有机结合,联合攻关实用技术难题,使科技优势转化为效益优势,并以厂校科研基地为依托,举办研究生培训班,加快企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同时创造条件,积极选派优秀技术人员参加中国石油油藏经营管理培训班,赴其它兄弟油田“取经”,开阔技术人员视野,提高科研攻关能力;在管理层面,加强对企业管理知识、现代管理方法、领导艺术的培训,邀请知名的专家教授到厂里讲课,现场答疑,启发思维,传授方法,提高各级管理人员的综合管理能力,有效改善了员工的知识结构,员工队伍中大中专学历占到了34.03%,专业技术人员中拥有中、高级职称人数达到141人,达到了49.6%。
(二)创新文化——激活发展的“动力源”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创新对企业来说是一种潜在优势,更是一种无形的资本。采油三厂把技术和管理作为企业发展的“两个轮子”,坚持创新驱动,两轮同步,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的新路。在管理创新上,采油三厂坚持“实用就是最好的”的理念,从政策、机制上引导员工贡献聪明才智,厂里先后举办了企业管理论坛、企业管理研讨会、软科学研究成果发布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论文征集评选活动,深入开展合理化建议和征集“金点子”活动,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企业管理创新氛围,采油三厂自主创新的井区化改革、井下作业责任追究、岗位绩效量化考评等管理方法在长庆油田公司推广,有2项管理成果获国家级管理创新成果二等奖,7项成果和9篇论文获得了部级以上奖励,并被授予“全国管理创新示范单位”、“石油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工作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2005年,采油三厂结合企业实际,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特点,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运用市场管理机制,推行辅助业务剥离,把技术含量低的油井看护业务委托专业看护公司管理,形成了“视频监控、专业看管、集中巡护”的采油生产管理新模式,使驻守单井的采油工回归集体,彻底改变了采油工传统的工作生活模式。在技术创新上,采油三厂消化吸收与自主创新相结合,以两个研究所一个信息中心为“龙头”, 设立科技奖励基金,加大科技投入,通过召开油田开发技术研讨会、开展动态分析竞赛,汇集科技人员智慧,寻求稳产上产的“良方”,在“三低”油田上唱响了科技兴油的主旋律,探索出了“三个系统化、三个规范化、两个技术支撑”的油田开发原则,形成了以“三项主体技术、十项配套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特低渗透油田高效开发技术,创造了靖安油田“三优两先三精细”的高效开发模式,五里湾油田连续五次被中国石油授予“高效开发油田”,近年来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3项,获得国家专利2项,获得局级科技成果38项。特别是依靠科技攻关和自主创新,在被外国公司判了“死刑”的陕北黄土高原,采三人用4年时间建成了年产50万吨的盘古梁油田,创造油田开发的又一“奇迹”。2005年,通过加强对生产实际难题和油藏精细描述等关键技术的攻关,形成了油气水三相分离器的应用、钡锶阻垢剂防垢技术、套损井综合治理技术等18项适应油田特点的系列配套采油工艺技术;建成了四大信息系统,在靖二联、靖三联建成了站库巡检系统,完成了部分单位的网络、视频监控及IP电话建设,实现了“千兆主干、百兆接入、五十四兆无线”的目标,正式启用了OA公文流转系统,实现了各种公文网上审批,提高了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
(三)执行文化——让员工成为“管理者”
企业的高效运作离不开科学的制度,而不折不扣的执行制度却是制度的生命,否则再好的制度如果停在墙上,挂在嘴上,只是一纸空文。采油三厂坚持简洁、易记、实用的原则,对全厂规章制度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和完善,共形成284项管理制度、354个岗位的岗位职责及工作标准、154项操作规程,内容覆盖全厂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初步建立了简洁明了、操作性强的全新管理制度体系。制度是银,执行是金,有了好的制度,还必须提高员工对制度的执行力,采油三厂把2005年定位“制度执行年”,在全厂组织开展了“重温操作规程,纠正违章行为”活动,全厂13个单位2326人参加了学习和考核,及格率达到了96.19%。在此基础上厂里又开展了“我为制度执行敬一言”活动,征集了565条关于制度执行的格言警句,从员工思想深处提高对制度重要性的认识,使制度成为员工基本的工作准则。在制度执行过程中,采油三厂坚持“制度是对不遵守制度者的惩罚,是对遵守制度者的保护”的理念,从不落实制度的事和不遵守制度的人抓起,从劳动纪律、行为礼仪、资料录取等小事入手,从细节中培养执行力,从考核上强化执行力。同时尊重员工劳动,尊重员工的首创精神,各级管理者注重发挥服务、引导、协调、督促的职能,让员工在岗位职责和科学制度的框架内,充分展示才华,提升个人价值,使每一位员工都成为管理者,努力在本职岗位上争创一流业绩,实现了自我管理、自我约束,驻守单井小站的采油工在无人督促的情况下,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心,一丝不苟,按章操作,尽职尽责地干好每一项工作,力求把工作做到最好。也正是由于个体的执行力提升了企业整体执行力,在采油三厂这个没有围墙的企业里,全厂上下同心,员工步调一致,各项工作呈现出快速高效的良好局面。
(四)安全文化——为生命系好“保险带”
采油三厂以安全文化为导向,从员工的思想、意识、行为等入手,注重员工的观念、道德、伦理、态度、情感、品行等深层次的人文因素,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活动、制度执行、营造氛围、感情凝聚等手段,不断提高员工的安全修养,改进其安全意识和行为,从而促进员工从被动执行向主动管理转变,使安全文化这一抽象概念变的更加具体,更加实在,更加贴近实际,赋予安全管理新的生机和活力,形成了具有采油三厂特色的安全文化:一是创建观念文化,增强安全意识。树立“安全是政治”、“安全是效益”、“安全是和谐”的观念,把员工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开展员工健康体检和职业病检查、女工妇科检查,开展危险源点辨识等,实现了从单纯保护生命转变到真正享受生活,从应付领导要求转变到内心强烈渴求,从处置事故转变到事前消除隐患,从盲目追求指标转变到全面提高素质,从片面强调管理转变到安全文化建设,实现了“五个零”,即思想零松懈,工作零失误、设备零缺陷、操作零违章、安全零事故;二是加强人本文化,坚持安全培训与技能培训有机结合,组织新员工入厂教育57人次,特殊工种培训525人次,施工现场安全教育376人次,组织QHSE知识培训517人次,送外安全培训34人次,员工持证率达到100%,提高了员工安全技能,实现了从“本能安全”向“要我安全”、“我要安全”和“互助安全”转变,从根本上解决人的责任、态度和本领问题,全面提升人的素质;三是改善物态文化,投入安全资金8700万元,实施了油田生产生活配套、防洪防汛、道路维护、安全科技、安全评价、劳动防护器材配置、生产场所噪声治理等健康安全环保治理项目46项,提高了安全物态水平。四是推进行为文化,组织开展了“把握生命的方向”主题演讲、“安全生产,青年当先”安全知识大赛、安全签名等系列安全文化活动,形成了浓厚的安全生产氛围;五是营造生态文化,建立和谐氛围,投资1320万元专项资金,建设清洁文明井场264个,投资72.9万元开展了大规模的生态恢复、油区绿化工程,创造了油田开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五)亲情文化——构建温馨的“小家园”
采油三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员工为中心,以员工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加大投资,完善配套,持续改进,不断改善员工的物质生活条件,“让生活充满乐趣、视工作为享受”的“家园”文化丰富充盈员工的精神世界。
一是实施文化建设工程 ,营造“家”的氛围。采油三厂先后实施送文化、送温暖、送生活“三送”活动和让一线员工看上电视、用上电脑、读上报刊杂志、用上电冰箱、洗上热水澡、吃上可口饭菜、用上常用药品的“八上工程”,不断改善一线员工的精神文化条件。从2000年开始5年间,厂投入16万元为67个井区部配备家庭影院,投入75万元为5个大型生活基地安装闭路电视系统,投入47万元给36个井区安装了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系统,投入88万元给基层配备各类健身活动器材、音像制品及各类图书。厂坚持“以我为主、以基层为主、以业余为主”的原则,5年投入20多万元积极组织开展全厂性的文化体育活动,先后组织了青年文化艺术节、篮球竞标赛、电脑操作知识大赛、大型文艺汇演、时装表演大赛等活动,为员工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丰富了业余文化生活。坚持向一线倾斜、向劳模先进倾斜、向生产骨干倾斜,组织员工外出疗养旅游,2000年以来,共有600余名基层员工外出疗养旅游。厂采取员工捐款和企业自筹的办法,建立了60多万元的温暖工程基金,使困难员工家庭实现了“生活不愁、就学不难、看病不误”。2003年开始3年间,厂投资173万元给全厂各基层购置电视机1185台,投入70.2万元为基层配备电冰箱552台,投入160万元购置厨房设备,一线井站都配备安装了灶具齐全、功能优良的整体厨房,生活娱乐条件大为改观。
二是实施系统配套工程 ,增强“家”的归宿。从2003年3年间,采油三厂投入4360万元,建成投用了新城倒班点、五里湾二区食宿点、维修抢险大队办公区和部分基层井区部,并配套完善了餐厅、浴室等生活设施,投入4424万元对基层办公、住宿房屋进行配套建设和维护,形成了“红井子、油房庄、胡尖山、吴旗、顺宁、五里湾二区、盘古梁、郝坨梁”“八大员工生产生活基地”,使一线员工“住得舒心、吃得放心、玩得开心、工作顺心”。特别是顺宁基地、油房庄基地和郝坨梁基地都新建了“鸳鸯楼”,使许多工作在一线的双职工找回了“家”的感觉。
三是实施健康素质工程 ,激发“家”的情怀。采油三厂坚持“企业需要健康的员工,员工需要健康的身体”的健康观,从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入手,采取多种措施和手段提高员工的健康意识和健康质量,从2003年起3年间共投入2120万元进行噪音治理,实行前线员工实行每人每天10元的生活补贴,进一步改善了员工的营养结构,提高了生活质量。为使一线员工喝上干净卫生的饮用水,从2004年起投入资金260.8万元为基层作业区配备了18套美国RO(反渗透)纯水制作机,从源头上减少了各类疾病的发病几率。与此同时,厂各级组织采取设立意见箱、召开员工大会等多种方式,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定期解答员工的思想疑虑,建立了开放式的交流渠道,使员工在无限沟通的环境中始终保持着昂扬向上的生活兴趣。
(六)和谐文化——快速成长的“加速器”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采油三厂坚持“发展公司,报效国家,回报员工,奉献社会”的方针,在努力提高原油产量,为国家创造财富的同时,全力构建和谐企业,履行国有企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责任,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是创造企业与员工的和谐,实现人企合一。尊重员工人格,尊重员工劳动成果,尊重员工独特价值,尊重员工发展需求,从政策、机制、环境上为员工的成长进步创造条件,落实员工对各项事务的参与权、监督权、知情权,保障员工学习、工作、休息等具体利益,形成“人人为企业、企业为人人”的良好局面,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实现企业的快速成长。
二是创造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实现共同发展。倡导绿色、生态、文明的环保理念,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文明生产,创建绿色井站、绿色油田、绿色采油厂。从2003年起,采油三厂在井站绿化投入234.2万元,井场道路植树10万株,千里油区的站点、井场处处呈现出“草绿、树茂、花艳、点上成景、线上成荫”的美景。积极参加宁夏自治区保护母亲河行动、精神文明建设巡礼等社会公益活动,与油田所在地希望小学开展“手拉手、献爱心”活动,五里湾第一作业区ZJ29井区的女工们五年如一日,为当地希望小学捐款捐物、义务讲课等,多次受到了集团公司、宁夏回族自治区总工会领导的好评,该井区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女工集体”、全国第六届百个“优秀青年志愿者服务集体”称号。
四 、取得的成果
特色企业文化的培育,增强了企业凝聚力,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铸就了企业发展的新辉煌。
1、原油产量持续攀升。1998年原油产量突破了100万吨大关,2003年原油产量突破了200万吨雄关,2005年生产原油246.1万吨,与2000年137.3万吨相比净增108.8万吨 保持了自1993年以来原油产量连续十二个年头的持续增长。今年将实现265.4万吨,并向300万吨的宏伟目标进军。
2、企业实力显著增强。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74.4952亿元,税前利润58亿元,是长庆油田公司原油产量最高、操作成本最低、开发形势最好的采油厂,是中国石油十个特大型采油厂之一,也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重点骨干企业之一。
3、企业形象大幅提升。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安康杯”优胜企业、中国石油“开发管理先进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先进企业、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环境友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职业道德十佳单位,连续三年荣获自治区女职工爱心帮扶先进单位。
4、团队精神得到彰现。形成了“忠诚事业、务实创新、追求卓越”的新时期采三团队精神,员工队伍士气旺盛,战斗力强,涌现出集团公司模范集体1个,长庆油田公司模范集体和先进集体17个,有2人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7人获得长庆油田公司劳动模范。
5、文化品牌初步形成。选树了长庆油田公司“三爱”教育基地——靖二联、功勋井——陕92井等一批传统教育基地,形成了以“拓荒者”、“盘古文化”为代表的基层文化品牌,凸现了企业文化的教育、凝聚和激励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