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2日
站内搜索:
期刊资料搜索
学术前沿
企业哲学论(二)

哲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国,哲乃智的意思,顾名思义,哲学就是智慧的代称。在西方,哲学发源于古希腊,哲学是“ Philosophy”,它是从“Philein”和“Sopia”这两个古希腊文的词衍化来的,而这两个古希腊词的意思分别是“爱”和“智慧”,所以哲学在西方统称“爱的智慧”。

  从哲学这个词的演化过程来看,哲学一直被古代人看作是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并且哲学指导人类发展历程的方向。在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哲学的地位一直是至高无上的,因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已经不断证实。自然界是统一的,万事万物都是按照同样的规则存在与发展的,哲学作为探讨万物最基本的存在与发展的规律的一门学问,被人们誉为科学中的“科学”,同时哲学是所有知识提炼升华的精髓。

  企业的发展必须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而市场经济规律属于经济哲学重点研究的范畴,许多知名的学者、专家的哲学理论影响着经济发展,哲学被爱因斯坦称作“所有自然科学之母”,企业管理学在发展过程中,离不开哲学的指导。哲学的思想是博大的,只要它能被管理者掌握,就会爆发出巨大的力量,从而指导企业在竞争中战无不胜。所以哲学是企业发展指明灯。

  人是万物之长,人与动物真正的区别在于人是有思想的,而动物则没有,因此思想是人具有的特性。有了思想,人也就要考虑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如果没有了思想,人的生活也就没有了价值,所以哲学是文化的核心,它决定了人的价值观,同时哲学也影响着人们行为,思想凝结在物质产品中便成了文化。文化是人的文化,是有了人才有的。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就因为企业中的人都是有价值观的,要使企业能够形成一种统一的核心理念,就必须深入了解人的价值观,让企业中的人都觉得企业能够带给他们人生的幸福,这样工作才是有意义的,当然企业的凝聚力自然也就加强了。同样企业文化是以企业管理哲学和企业精神为核心,凝聚企业员工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人本管理理论。同时,它又是以企业规章制度和物质现象为载体的一种经济文化。企业经营者必须具备荣辱不惊的心态,而这种心态是需要通过哲学智慧的锻炼才能达到的。在商界的激烈竞争中能否保持一种平稳的心态往往是决定你是否能成就一番事业的根本因素。

  对于哲学来讲,最基本的就是关于人的哲学,所以哲学简直可以称为人学。如果想使自己的企业发展更稳健、持续发展,那么哲学是必不可少的。一个优秀的企业家首先是一个哲学家,人为理想而活着,只有了解员工的需要,树立起企业目标与方向,才能吸引员工;只有满足员工需要,才能激励员工;只有了解消费者需要,才能引导消费,只有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心理,才能使企业发展,而这一切都需要哲学指导,没有哲学、脱离哲学搞管理是不行的。

  企业哲学是指导企业经营管理的最高层次的思考模式,是处理企业矛盾的价值观及方法论。企业哲学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动力源泉,只有在有足够的能力处理企业发展的内外矛盾的前提下,企业才能确立其核心价值观以及围绕价值观的辨证方法论。核心价值观是处理企业种种矛盾的指导原则,是企业哲学思想的最集中体现。企业哲学是一种存在,而企业文化是一种现象;企业文化是基于企业哲学辨证思考之后确立的基本假设,并由此产生的价值观,以及价值观所指导下的行为模式,这其中包含了行为实施影响下的物化环境;企业文化是企业哲学的外在表达,企业哲学是塑造企业文化的根本。通常,企业会在企业文化的企业理念系统部分,详细地阐述其关于企业哲学的三大命题:那就是“是什么,成为什么”、“为什么存在”、“如何存在”,这也就是企业文化中的愿景、使命及核心价值观三个概念。

  总之,企业管理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领导与员工、员工与消费者、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各种矛盾等,而哲学在人的思想中居统帅地位,对人的一切活动具有指导作用。因此管理的一切问题都与哲学有关。它不仅能够使我们洞察人们不断发展的需求,而且能够使我们理解员工的需要,从而能够使管理者有效地协调生产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哲学思想是企业活动的灵魂,是企业行为的先导,它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着企业的规章制度、组织结构战略决策等等,企业经济运行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层次无不渗透着经营管理思想,企业的发展或停滞、成功或失败无不融入了正确或错误的经营管理思想。这些经营思想无不扎根于管理者的人生哲学之上,而他们的这种人生哲学就是我们所说的企业家精神,它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所以说企业哲学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什么是跨越论?所谓企业战略性跨越是指企业发展一定阶段,阻碍企业发展的各种矛盾上升到十分尖锐的程度,必须在一段时间内集中力量把它消灭掉,使其转化为企业发展的动力,从而推动企业进入另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一个过程,这就是跨越论。任何企业如不能在其发展的关键阶段实现战略跨越,必定导致死亡。跨越是一种质变的过程,而不是量变的过程。

  实现经济乃至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在19世纪70-80年代,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形成和发展了社会主义“跨越论”的思想。1881年2月,马克思在《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草稿》中,明确指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俄国“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大峡谷,而享用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也是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应有之义。邓小平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就指出:“我们国内条件具备,国际环境有利,再加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办大事的优势,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够办到的。”;江泽民总书记也明确指出:“进入新世纪,发展要有新思路,发展是硬道理,是新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题”,并且强调“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很多,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仍有很大空间。”

  纵观世界近代经济发展史,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例证屡见不鲜。德国在1830年以前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通过发展教育和科技,生产力得到快速发展,1895年各行业产品产量超过了英国。1760年以前美国还是落后的殖民地,通过吸引大批高素质的欧洲移民,借鉴英、德等国家实现工业化的经验,推进电力技术革命,用42年时间就在经济和科技上全面赶超了英国。二战以后,日本用47年时间实现了经济和技术上对美国的赶超。工业化基础较弱的“亚洲四小龙”,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经过30年的高速增长实现了工业化,是期间国际上经济高速增长持续时间最长和平均增长速度最高的,这不仅打破了西方国家通过长期的经济微增长实现工业化的常规,更向世界展示了有志的后来者实

                             [1] [2] [3] [4] [5] [6] [7]

                                                      作者:党向阳

                                                出处:中国企业战略传播网

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鞍山市企业文化研究会 鞍山社科院企业文化研究所 主管单位: 中共鞍山市委宣传部。
您是第位访客地址:鞍山

辽ICP备13010365号-1 技术支持:鞍山创易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