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26日,中国驻俄罗斯大使刘古昌(右)代表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汉办)与俄国立人文大学校长比沃瓦尔在莫斯科签署关于合作建设俄国立人文大学“孔子学院”协议。“孔子学院”是国家汉办授权在国外设立的、以开展汉语教学为主要内容的中国语言文化推广机构。截至2006年12月,国家汉办已在全球50多个国家建立了130多个孔子学院。 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资料图片)
2007年3月16日,津巴布韦大学孔子学院首个汉语教学班的师生正在上课。当日,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汉办)与津巴布韦大学(津大)共同建立的津巴布韦大学孔子学院在首都哈拉雷的津大校园内正式举行了开学典礼。津大孔子学院是津巴布韦的第一所正规汉语教学机构,也是中国国家汉办在世界不同国家建立的第85所孔子学院。学院首个汉语教学班共有50名学员,其中包括一些学者、政府官员和工商界人士等。 新华社记者 李努尔 摄(资料图片)
蔡武是在此间举行的“中译外——中国走向世界之路”高层论坛上作出上述表示的。他说,作为沟通中外交流的桥梁和媒介,翻译工作直接决定中国对外传播的效果,也是一个国家对外交流水平和人文建设环境的具体体现。
蔡武表示,中国五千年悠久璀璨的历史文化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中国理应对新世纪世界文化格局的形成做出自己的贡献。然而,目前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及其对世界的影响力与中国文化的自身内涵与厚度相比相去甚远。
统计数字显示,多年来中国图书进出口贸易大约是10:1的逆差。2005年,中国图书、报纸和期刊出口3287万美元,进口16418万美元,进口是出口的近5倍,其中电子出版物出口211万美元,进口1933万美元,进口是出口的9倍多。影视等其他文化产品也是进口超过出口。
蔡武表示,更完整、系统、准确、深入地向世界说明中国,真正实现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汇通与融合已成为翻译工作者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领导办公室主任吴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我们的软实力,诸如表现中国的核心价值观、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产品,对外的交流与影响十分有限,这使得我们自认为的国家形象与国际认可的国家形象存在较大的距离。”
这位长期从事对外出版管理工作的官员认为,翻译问题已成为中国出版乃至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瓶颈,但却是必经之道。她呼吁翻译界不断推荐更多优秀翻译、制定规范翻译词汇、同国外汉学家建立联系,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疏通渠道,搭建平台。
“中译外——中国走向世界之路”高层论坛由中国外文局、中国翻译协会主办,于4月6日至7日在北京举行。这是中国对外传播翻译领域首次举行的高层次专业论坛。来自中国、美国、挪威、南非等国的近200名翻译领域专家、学者参加了论坛。
“作为一个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文化发源地,只出口电视机,不出口电视机播放的内容,也就是不出口中国的思想观念,就成了一个‘硬件加工厂’。”在去年的两会上,赵启正委员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文化不是化石,化石可以凭借其古老而价值不衰。文化是活的生命,只有发展才有持久的生命力,只有传播才有影响力。只有有影响力,国之强大才有持续的力量。”
金曼委员作《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发言。 新华社记者 刘卫兵 摄
全国政协委员金曼提出,中国文化要繁荣振兴,加大对外交流刻不容缓。
金曼说,中国对外文化交流近些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同中国经济和政治在世界上的地位存在巨大差距。一方面,我们输出的文化产品质量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反映当代中国发展面貌、当今中国人核心价值观和精神风貌的文化作品有限,有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的原创作品太少,能展示中华文化的内在魅力、代表国家形象的高端文化产品更是凤毛麟角;另一方面,我们的对外文化交流缺乏国家战略,缺乏政府的大力推动和扶植,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缺乏现代化的包装,缺乏国际化的运作和推介,缺乏优秀的专业人才。
传承和传播中华文化,要转变传统的观念,不仅要注重文化的社会教育和意识形态功能的属性,还要注意到文化的品牌效应和商业属性。文化是有生命的,在保护和创新的同时,要加强传播和传承,打造过硬的文化品牌,这样才能扩大对外传播,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影响力。
新年伊始,中国公布了一项大规模的翻译及出版项目“大中华文库”,事实上,这是首次完整地把中国几千年的文献全集翻译成英文,然后再翻译成其他语言。该项目立即被称为一个增强中国软实力的尝试。《韩国时报》1月29日就此刊登一篇题为《中国的文化力量走出“孤立主义”》的评论文章。
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汉办)2月14日)宣布,国家汉办与尼泊尔加德满都大学签署了合作建设孔子学院的协议,尼泊尔的首所孔子学院将在该校成立。根据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的规划,到二0一0年,全球将建成五百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
相关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