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经济的潜台词应该是全民创新,而不仅仅是专家、学者的专利,创新应该请下神坛,回归大众了。 看看有史以来的重大发明创新,大多是小民创造的伟大奇迹,很少是政府、大学、研究所的贡献。四大文明之一的活字印刷术,是毕升所创;炸药是不怕死的诺贝尔,历经生死所为;镭元素是居里夫人从沥青里一锅锅熬出来的;飞机是莱特兄弟不断改进,冒着死亡的危险研制出来的;电灯也是爱迪生在私人试验室里,测试了几千种原料才成功的。 再看看世界级的伟大企业,很少是国家实验室和大型企业派生出来的,更多的是出自个人或者小型企业;GOOGLE、苹果电脑、微软、戴尔、惠普、安利、维珍等国际名企都是几个富有挑战精神、不畏强企,敢于颠覆权威的小毛头干出来的。 先打破后重建 俗话说“初生的牛犊不怕虎”,敢于挑战权威、敢于质疑公认的真理,是创新的原动力。爱因斯坦在提出相对论的时候,几乎没有人认同,即使在被有关学术机构认定为真理的时候,世界上真懂的人也还是寥寥无几;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世上本没有路,走得人多了也就成了路”,第一个开拓这条路的人,一定不是循规蹈矩者,而是敢于打破重建的人。 人最大的敌人并不在外界,而是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要有所创新,最重要的是敢于打破自己的习惯思维,在别人熟视无睹的地方,见人所未见,想人所未想,才能创造奇迹。 空杯子就是圣杯,要重新斟上好茶,必须先将隔夜茶倒干净;要重建一个新世界,必须先将旧世界捣毁。 先融入后跳出 一些大师常要求自己的弟子要善于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以免坐井观天,成为别人的笑柄;但是大师们忽略了一个常理,许多人对行业或者专业的了解并不深入,根本没有进去,从哪里跳出来? 要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必须先完全融入其中;许多人担心,有那么多行业的黑幕,那么多不可以公开宣传的隐性游戏规则,如果自己都知道了,会不会走很多弯路? 其实,真正有突破性的创新绝大多数都是出乎意料之外的,是在向预定目标前进的过程中,偶尔得到的副产品,是意外收获。说是灵感也好,说是顿悟也罢,那为什么没有出现在别人的脑子里?机会属于有准备的人,也就是融入的人;当他偶尔,不经意间跳出来的时候,也就是成功之日了。 先僵化后优化 聪明人是这样读专业书籍的,先精读,不断查阅有关文献求证,把书读厚;而后,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再把书读薄;最高境界是将学到的知识全部忘记,化为自己的智慧和思想。 阿里巴巴总裁马云曾指派一位员工,去大学进修MBA课程。他的考核标准很简单,毕业时,只有将所学全部忘掉,才能算是真的毕业了,因为只有达至这种境界,知识才能转化为智慧,变成下意识的思维模式,才能活用于日常的每一个决策,才能真正用来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 在创意经济时代,每个人都变身为管理者,更多的工作是解决问题。欲求解决根本问题,必须先清晰界定问题的本质是什么?罗列尽可能多的问题,然后逐步排除,找到最关键的问题点是捷径之一。 创新犹如在暗箱中寻找出路,唯一的办法就是摸索前行,不断尝试,在试错中找到正确的路径。 先谋势后成事 有人说过,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事实是好创意并不奇缺,这从每年的专利申请量上就可以看出来;能够将好创意卖出去才是最难的,看看每年过期失效而未加利用的专利量,也就明白了。 记得有一场电影,将一个善于发明创造,却始终不能化成利润的创新者塑造成一个人生的失败者。其实,成功很难,不成功更难。 有人说许多人在吹嘘以少胜多的神话。其实,这样的神话是很多的,只是,你有没有敢于化不可能为可能的魄力和谋略,能否将好的创意勇敢地去大力执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