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跟着历史的镜头,回到中国企业的改革开放的初始阶段。 1977。三十年以前。粉碎“四人帮”时间不长,全国人民在新的“再建十个大庆”的号召下,开始了“新的长征”。 只是,当时中国企业的长征,还远远没有开始。当时中国的企业只有一种企业,就是国有企业,不过那个时候,不是叫“国有企业”,而是叫“国营企业”,形式上呢,大多数叫“工厂”而不是叫“公司”。 作为中国计划经济的一个部分和一个环节,中国任何一家企业都是“中国国家总公司”的一个生产“车间”:生产计划是由政府的经济计划部门制定的,原料是由国家的经济计划部门统一价格下统一调配的(所以呢,云南有烟草种植,但没有好的香烟,因为国家规定,云南的烟草要运到上海,由上海的受到高度工业化生产训练的熟练工人来生产,牌子好象叫“大前门”吧),石油、煤炭、电力和工业用水的价格也都是国家规定好的(即使后来改革了,很长一段时间也还是如此)。产品做出来了,是统购统销的,所以,一般工厂的销售部门,是最简单的部门,人数也最少:开开票,需要几个人呢? 所有的中国工厂,都不愁“吃”,不愁“穿”。工厂的领导,是国家干部,是政府任命的,来政府安排分配来当厂长的人,有可能是个从来没有在企业里做过的“门外汉”。 这个时候,中国的企业,剥离了生产不同产品的差别,从管理上来讲,是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的。企业文化呢,基本上都和国家机关是一样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人人平等”,不管是什么职务,不关是什么岗位,工资待遇都差不多,因为,工人当家作主嘛。 不过,如果我们细细看看,也还是有“企业文化”的:那就是“工厂文化”,而且还是非常有意思的文化:企业的工资福利待遇,是向第一线的生产工人倾斜的。因为那个时候,国家这个大老板认为,坐办公室的工厂管理人员,是不创造管理价值的,工作又轻松,工作环境又好,而工人在一线劳动,还有可能把手给伤了,耳朵听力因为噪声太大而受到损害,所以,工人应该多拿钱,工厂管理人员不应该多拿钱。 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工厂的厂长,是不能开除工人的。工人有什么次品废品,可以扣奖金,可以批评教育,但不能开除。工人如果早上不准时上班,或者不来考勤,你也没有办法。最多,评先进的时候,提拔干部的时候,没有他的份罢了。 所以,我们可以把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起始点的企业文化,概括为,基本属于“面向生产一线的生产车间型文化”。 那时,我也是十多岁的孩子,不知道工厂里是怎么一回事。但是,第一呢,我们有“开门办学”这个说法,学生要出去到工厂,到农场,到农村,到火热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线去锻炼,所以多少看到一点工厂的样子;第二呢,那个时候有一部很有名气的小说,叫《乔厂长上任记》,还获得了一个什么小说奖,写的就是一个恢复自由和组织生活的老革命,老厂长,奉命回到自己原来的工厂,重新整顿秩序,恢复生产的事情,当然,作家还在中间掺杂了他和一个女人的若隐若现的感情故事。 所以,我们还可以把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起始点的企业文化,概括为,基本属于“文革前的老革命个人强势风格的企业文化”。
从这里,我们看到,三十年之后现在的中国企业文化的河流源头,开始形成,小溪泉水清清,流水潺潺,开始慢慢流淌出一条“企业文化是老总文化”的河流了,不断蜿蜒,逐渐逐渐变大变宽,最终在三十年以后,汇成一条滔滔大河。 中国企业文化的根,要从粉碎“四人帮”以后的拨乱反正,整顿秩序,整顿生产开始找。
|
相关信息 |
·德国文化:明基兵败的罪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