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3日
站内搜索:
期刊资料搜索
学术前沿
当前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两个重要课题

培育创新文化与和谐文化(学者论坛)
——当前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两个重要课题
□贾春峰
     《人民日报》 ( 2007-08-10 第15版 ) 【字号 】【打印】【关闭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都对企业文化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企业来说,注重培育创新文化与和谐文化,是塑造自主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要,是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这是因为,创新是一个有生命力的持续发展企业的内在要求与本质属性,和谐也是一个追求基业常青的企业所必不可少的内在要求与本质属性。创新文化与和谐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中具有根本性意义的两项重要内容。

  创新文化与和谐文化的关系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培育创新文化与和谐文化,是同一个实践发展的过程,二者相得益彰、缺一不可。创新离不开和谐,和谐也离不开创新。创新之所以离不开和谐,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和谐凝聚力量,和谐成就伟业”。事实表明,在企业创新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和谐的环境和氛围,没有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创新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同样,没有创新,企业的和谐也难以真正实现。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而发展就必须创新。古人云:“合则齐美,离则两伤。”对于创新与和谐,也可以这样说:创新有利于和谐,和谐有利于创新;在和谐中求创新,在创新中促和谐,二者是“齐美”共进。

  应当确立什么样的企业创新观

  概括地讲,企业应当确立全面创新观、全员创新观、持续创新观。全面创新观,是指企业创新不是单项创新,不是某个方面的创新,而是全面的创新。这种全面创新,不仅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服务创新,而且包括文化创新。不讲企业的文化创新,不是全面的创新观。全员创新观,是指企业的每个人、每个岗位都可以创新,而不单单是少数技术专家搞创新。持续创新观,是指企业创新是没有止境的,是不能停顿的;创新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全面创新、全员创新、持续创新,体现了在创新问题上发展的、全面的辩证观点。当然,创新要从企业实际出发,它是在务实基础上的创新,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创新。

  与此相联系,企业家的素质与人格魅力问题是一个极为重要且有待深入挖掘和研究的课题。企业家在整合资源、创造财富的市场开拓中,在经营管理的实践中,必须有新理念、新思维、新思路、新举措、新创造。作为企业家的一种素质,创新不仅是一种精神、一种理念,而且是一种能力,是表现在经营运作上的一种操作智慧。

  注重文化创新的现实意义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注重文化创新,其现实意义可以分以下几个层次来说:

  企业文化不是一个封闭的、停滞凝固的体系,而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建设过程。明确这一点很重要,不然就会用僵化的、停滞不前的观点看待企业文化。

  文化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流变性、创新性。今天提出培育创新文化,或者说注重文化创新,是因为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市场竞争形态飞速变化,企业制度在不断创新,“企业再造”在不停发展,企业运作形式也在发展变化。

  企业运作实践正在经历着一场很大的变化,客观上要求注重文化创新。例如,过去常常是单个企业竞争,现在则是协作竞争或者合作竞争,叫“竞合”或“合竞”。企业协作结盟成为一种潮流、一种趋势,其目的有的是为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有的是为了弥补缺陷、分担分险;有的是为了减少交易成本;有的是为了联手角逐市场;等等。当然,企业结盟、协作竞争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由于企业的竞争形态发生了变化,就需要研究协作竞争、双赢多赢共赢的新思维、新文化。再如,过去是什么都要由企业自己做;现在是核心的东西自己做,而其他环节则可以搞“外购”、“外包”。企业的运作方式发生了变化,也需要新的文化观念。企业家要具有突破自身能力局限的经营智慧,确立“我与巨人同行”、“巨人与我同行”的新理念。又如,企业经营从生产导向转向市场导向,从市场导向转向顾客导向、用户导向,这就需要确立“用户经济”、“用户导向”的新思维,确立“跟着市场走,还要市场跟我走”的新理念。还有,企业重组后的文化整合与创新问题,也需要作出新的概括和总结。总之,企业运作的发展变化层出不穷,必然要求在企业文化上得到反映。

  当然,注重企业文化创新,并不是说在企业文化设计中今天提一个理念,过几天就要更改。如何处理好企业文化发展中若干基本理念的稳定性与总体上文化的创新性关系,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操作艺术,需要好好把握,具体分析,具体研究。

  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

  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同现代企业文化相融合,是我国企业文化研究与建设中一个具有重大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的课题。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其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具有深厚的独特文化根脉。这个文化根脉,对于形成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形成现代企业精神和企业家精神,极为重要。这个课题的研究涉及很多方面,这里仅就企业和谐文化建设与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问题谈点思考。

  我国古代思想家十分重视对“和”、“和谐”的研究和倡导。孔子说:“和无寡”。孔子的学生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人和”的极端重要性。荀子讲的是“和则一,一则多力”。这是什么意思呢?用现在的语言来说,就是大家和睦共处、认识一致,力量就会强大;内部有了凝聚力,对外就有竞争力。从古代先哲们的一系列论述出发,在我国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了“和衷共济”、“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等古训。

  “和”与“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而在孔子之前古人就讲,“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我国古代思想家主张“和”,而不是“同”。如果都是“同”,同则不继,则无发展、无前进。一种声音单调而不动听,一种颜色构不成五彩,一种味道称不上美味。古语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有很深的哲理。从古代思想家关于“和”、“和谐”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和谐”并不是无矛盾、无差别,并不是取消差异、取消多样性。“和谐”是一种有矛盾、有内在运行机理的状态和境界,是一种在承认差别、承认多样性基础上,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一种协调有序、持续前进的状态和境界。如果联系构建和谐企业,或者在企业构建和谐文化,也有一个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广泛地在企业中形成共同价值理念,以更好地解决企业中的各种矛盾,在处理企业与自然、企业与社会、企业与员工、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用户等各种关系中协调有序地实现持续发展的问题。“和谐”的状态应有两层含义,一是协调有序,二是持续发展,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因为没有协调有序,持续发展很难做到;没有持续发展,协调有序也难以实现。

  当然,古人的论述都有当时的时代和社会背景,需要具体分析、科学分析。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并且已经熔铸于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言行举止中。建设企业文化,如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有效地培育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理念,用和谐的思维观察事物、处理矛盾,是需要认真加以研究的。在企业构建和谐文化,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融合,把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和底蕴体现在企业价值理念的表达和行为习惯、行为规范中,体现在文化整合、理念提升的操作实践中,体现在企业文化的宣传贯彻和实施推行中,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花大力气、下大功夫,付出很多心力。把这件事情做好了,有利于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建设,以文化力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人民日报》 ( 2007-08-10 第15版 )
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鞍山市企业文化研究会 鞍山社科院企业文化研究所 主管单位: 中共鞍山市委宣传部。
您是第位访客地址:鞍山

辽ICP备13010365号-1 技术支持:鞍山创易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