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西文化差别与合壁”大家已经比较熟悉,但对于“中西
企业文化的差别与合壁”则是最近几年才受到业界关注的课题,而我们所讨论的
企业文化是一种亚文化,它的差别与合壁必须是在研究文化的基础上才可以比较深入。同时,我们这里也第一次提出“中国式
企业文化”的概念,因为管理有美国式、日本式和中国式,那么
企业文化也肯定有美国式、日本式和中国式了。
中国引入“
企业文化”是在七十年代末,但目前有许多人对于
企业文化的认识却依然比较模糊。
美国的
企业文化理论所关注的重点是在管理理念以及在此指导下所产生的各种制度、流程与管理体系,而日本则在美国基础上创新,结合美国“企业形象理论CI”,在管理理念MI的基础上增加了行为规范BI、视觉规范BI这两大因素。因此对于日本来说,企业形象与
企业文化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它的重点是对企业和员工形成统一规范。他们是先有管理体系而后有理念的,对于
企业文化定义,日本是经过管理实践后才上升到理论层面,因此他们的理念体系与管理体系结合地比较密切。但企业形象在美国却没有直接与
企业文化联系在一起,它所强调的是视觉的设计,而
企业文化却是管理课题,它所强调的是管理科学。因为它的
企业文化是经过先提炼而后推广实践的,因此企业形象与管理文化并不需要直接联系。这就是
企业文化在美国与日本的认识差别了。
在中国,我们首先大力推广的是基于日本
企业文化认识范畴的企业形象系统CI,因此到目前为止依然有许多企业不知道企业形象与
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他们简单地将企业形象等同于
企业文化了。其实中国
企业文化的现状是内外两层皮,许多企业在导入企业形象系统之后,将企业形象的理念系统直接等同于管理理念,但企业的管理理念却依然潜在管理体系之后而没有得到提升与整理,所以
企业文化务虚的认知是当前企业界对
企业文化的基本概念。另外,中国特色
企业文化的内容是思想政治工作,由于我们企业原来的体制原因,在很长时间内
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基本是划上等号的,但我们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国有企业特殊背景下所产生的一种管理文化之一,它只是中国特殊背景下
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不是
企业文化的全部,更加不是中国
企业文化的全部内容。我们知道,中国现阶段的企业形态除了国有企业外,还有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对于他们而言,思想政治工作就不会是等于
企业文化了。因此中国
企业文化的认识现阶段是比较混乱的,有认为是企业形象的、有认为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甚至有认为是员工的娱乐活动的。
从以上可以分析出,美国认为的
企业文化重点在管理文化,日本认为的
企业文化重点是形象文化。那中国式
企业文化应该是什么定义呢?我们认为,中国式
企业文化应该是“哲理式
企业文化”,既哲理文化。所谓哲理式
企业文化是指以企业哲学为中心,对企业内外部矛盾进行转化的一套思维体系。这种哲理文化的特点是:“刚柔并济,以柔克刚;内外兼修,以内主外”。“刚柔并济,以柔克刚”就是将管理制度的刚性与管理理念的柔性相结合,并以管理理念来指导管理制度,这就是管理文化;“内外兼修,以内主外”是指管理文化与形象文化并进,并以管理文化指导形象文化。可以看出,中国式
企业文化融合了美国
企业文化和日本
企业文化的优点,同时创新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新型
企业文化模式。
在谈中西
企业文化差别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中西
企业管理思维的差别,因为
企业文化差别背后是管理思维的差别,管理思维是
企业文化的核心。中西管理思维的差别有许多方面,但最本质的是“逻辑思维”与“辨证思维”的差别。
美国人相信逻辑思维,它强调的是世界的统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受这种思维方式的人相信一个命题不可能同时对或错,要么对,要么错,无中间性。通常我们说他们是“非此即彼”思维。
中国人强调辨证思维,它包含着三个原理:变化论、矛盾论及中和论。变化论从世界的变化性出发,认为世界永远处于变化之中,没有永恒的对与错;矛盾论则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对立面组成的矛盾统一体,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本身,中和论则体现在中庸之道上,认为任何事物存在着适度的合理性。
在中西方思维差别的影响下,中西方价值观体系有明显的差别。价值观就是在我们这里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应该、什么是不应该的判断标准。价值观体系一般包括了价值基础、价值目标、实施途径和约束机制四个方面。我们将中西价值观进行分类,价值基础是“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价值目标是“物质主义和精神主义”,实施途径是“科学主义和德化主义”,约束机制是“法治主义和人治主义”,以下我们就按照这种分类法对中西价值观体系的差别进行介绍。
西方人对于个人与集体的思维是侧重于从个人来看集体,他们认为集体是由个人组成的,因此关注重点在个人向上,强调个人的作用、能力、奋斗、拼搏等,因此个人英雄主义是西方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组成因素。只要有机会能够展示自己的能力,美国人就会第一个去争取,冠军与破记录几乎是美国人的词。而中国的思维体系强调的是集体主义,习惯从集体来分析个人,个人只不过是集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下,“枪打出头鸟,人怕出名猪怕壮”、“我是一块砖,那里需要那里搬”的思想长期指导着中国人的管理行为,从而形成了一种“低调、务实”的文化倾向。在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下,西方人关心的是自己怎么看,而中国人关心的是别人怎么看。
西方人对于物质需求一直都是认为天经地义的,追求利益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人价值的体现,因此追求卓越的价值观是社会认同的标准。因此富人在社会得到尊重,没有必须进行掩盖。而中国人向来认为商人“重利轻义”,因此不提倡强调物质利益而提倡以文化人,强调人的追求是通常自我修身从而达到无我境界,因此禁欲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主要特点。“知足常乐”“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小富既安”的思想使得中国企业长期缺乏发展的思想动力。
西方人提倡科学与理性,对于事物的分析都是建立在科学的、逻辑的、分析的思维基础上,对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分辨很清楚,没有太多模糊不定的说法,对他们而言,“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很容易分辨,提倡结果导向,就事论事。但中国人却强调“天人合一”,期望通过自身的内化修炼而达到价值的目标,“独善其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这种价值观的代表。所以中国人很感性,什么事情却是“不一定”,“对”有时候不一定对,“错”也不完全就是“错”,因为还要考虑时间、地点、背景等,特别是要讲究面子问题,所以管理思维的“度”很难把握。但德化教育的境界太崇高了,以至没有太多操作性。中国人的幸福观某种程度上就是伦理观,幸福等于道德了。
中西方对于人性的假设是不一样的,西方主要假设人性是恶的,所以强调法律对人的行为进行规范。他们强调法治社会的建立,一切运作的基础是法律,因此人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契约型的关系,按章办事,市场原则是主要的价值倾向。而中国文化侧重人性是善的,因此人是可以教化的,可以被感悟的。人治所关注的就是人们之间的和谐,因此关系、面子对于相对法律、市场而言更为重要,在中国做生意不懂关系原则是处处艰难,可以说是“门门有派别,人人归圈子”。三纲五常的价值观形成了等级观念、长官意志等观念。
|
西方文化 |
中国文化 |
|
|
社会价值观 |
企业价值观 |
社会价值观 |
企业价值观 |
|
思维模式 |
逻辑思维 |
非此即彼 |
辩证思维 |
动态均衡 |
哲理文化 |
价值基础 |
个人主义 |
按功论赏
本位主义
提倡个性
能力精神
自由平等
拼搏进取
授权思想
开放容纳 |
集体主义 |
平均主义
讲究人伦
无我境界
等级制度
随遇而安
集权主义
封闭独立 |
能力主义
开放容纳
拼搏进取 |
价值目标 |
物质主义 |
追求卓越
公平竞争
做大做强
自我表现 |
精神主义 |
追求和谐
独善其身
小富既安
低调内敛 |
追求卓越
公平竞争
做大做强 |
实施途径 |
科学主义 |
对立矛盾 开拓外争
理性主义
结果导向
效率为先
学历主义 |
德化主义 |
天人合一
修身为本
感性主义
过程导向
合理就好
经验主义 |
效率为先
开拓竞争
结果导向 |
约束机制 |
法治主义 |
制度管理
市场导向
契约关系
按章办事
职业精神 |
人治主义 |
文化管理
关系导向
面子文化
长官意志
主人翁精神 |
制度管理
市场意识
职业精神 |
|
|
|
|
|
|
|
西方
企业文化建立的时候,他们的企业发展时间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管理基础比较扎实,对科学管理的认识及运作经验相当成熟,所缺乏的主要是管理哲学的牵引,因此他们的
企业文化模式相对简单,通常不过是提出几点核心的价值观就可以,然后在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将管理理念在管理体系和流程中全程贯穿,就可以做到理念联系实践,文化落实行为。
但中国企业目前的管理现状依然停留在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过渡阶段,许多企业对于科学管理的认知比较粗浅,更加谈不是文化管理的阶段,因此
企业文化的模式不能太过简单,不然在初级的科学管理阶段很难使
企业文化可以真正体现在管理的体系之路,只不过是内外两层皮而已。因此我们认为中国当前的
企业文化应用型的
企业文化,它的模式应该强调分层次、分阶段进行运作,要认真区分核心理念、应用理念和传播理念之间的区别,更加要将形象文化与管理文化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西方
企业文化理论的基础是管理科学,因此他们的文化模式是建立在
战略管理的基础之上,重内容而轻形式,尽管他们对
企业文化的建设非常的关注和投入,但却很少有企业专门去强调
企业文化的工作或者说是将他们归类到
企业文化的工作范畴,因此西方
企业文化工作更多是体现在人力资源、
战略管理、品牌营销的各种管理体系之中,比较少有专门机构去运作
企业文化。但这并没有减轻
企业文化在他们管理体系中的地位或者说是作用,用中国
企业文化的衡量标准,应该说他们的
企业文化更加是隐性和潜在的。
中国现在的
企业文化运作其实停留在探索阶段,并没有非常成熟的运作思路或者体系。总体来说,目前比较适合的运作方式应该是全面推进,重点突破,虚实结合。全面推进是在外部形象、内部管理文化两个体系应该全面进行,因为我们在这些方面都是刚刚起步,并没有成熟的模式。重点突破是在内部管理文化之中,中国式管理至今并没有明确的模式可以给我们借鉴,因此管理文化的定型就无从谈起,如何寻找到适合中国企业的管理文化模式,这应该是中国式
企业文化的关键。虚实结合是要在
企业文化的实施方式上采取多种形式,以务实为主,以虚为辅,虚实结合。
西方
企业文化和中国
企业文化各有优劣,如何扬长补短是中国式
企业文化塑造的关键课题。正如我们所定义,中国式
企业文化是哲理文化,它所强调的是动态均衡,转化矛盾,但是它也绝对不是没有任何原则地变化,是在一定原则条件下的变化,以不变应万变,在变化中寻求不变。
根据价值观体系的划分,我们认为哲理文化必须包涵以下几方面的内涵,但我们必须强调,这些价值观他们之间并不是绝对矛盾,而是动态转化,但在转化中有一定的原则,就是谁先谁后的原则,不然就完全陷入到无原则的状态。
(1)先个人而后集体
中国传统文化要求强调集体而淡化个人,突出和谐而弱化竞争,形成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现象。因此必须在保持
团队精神的基础上突出个人,增强能力主义,建立
绩效管理,提倡结果导向等价值观。但它不能简单理解成放弃
团队精神而强化个人主义,其实这两者并不矛盾,因此个人组成了团队,团队影响了个人。
(2)先物质而后精神
企业是有利润才能够生存下来的,但并不仅仅是为了生存而存在。而人也不可能只是为了金钱而活着,但没有金钱就可能活不了。马斯洛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要是有阶段性的,因此我们要重视员工的物质需求,不能期望仅仅通过精神导向而要求员工放弃了最基本的要求。
(3)先科学而后艺术
管理既是科学的又是艺术的,如果仅仅强调艺术,那就很容易陷入到“人治”“权谋”的陷阱里面,成为虚无主义,因此任何艺术都是以科学为基础的。中国式
企业文化要强调在科学管理的基础来进行管理艺术,加强基础管理的建设,在理性的基础上进行感性。
(4)先制度而后文化
人都是有两面性的,但不管那种假设,企业并不是宗教,它不是以感化人类为终极目标,因此不需要以承担社会负责为生存目的。因此
企业文化建设要以制度管理为基础,没有相对完善的制度管理体系来纯粹谈
企业文化建设只会使文化空谈化,失去制度基础的
企业文化建设将使文化精神化、空虚化。
随着中国与国际市场的接轨深度及广度的不断强化,中国企业在
企业文化的内涵、深度和广度需要不断加强和提升,以适应新的市场发展需要,我们称为
企业文化因素的补强。
能力主义:要提倡建立基于能力的
企业文化,淡化“没有功劳也有苦功”的观念,在此基础上培育结果导向的绩效文化。同时要建立等级差别的薪酬福利体系,打破平均主义,除去吃大锅饭的思想。要改变人才观的“德才兼备”观念,加强对“才”的认识,在不违背公司精神和社会伦理的前提下,大胆启用新人,放弃绝对“忠诚”的人才观。
开放容纳:积极吸收各种新的观念与思想,引入不同观念,在创新管理思维的前提下保持
企业文化的动态发展,以适应市场的发展需要,因循守旧的思想是
企业文化最大的敌人。
公平竞争:尽管中国关系导向型的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但在市场化意识日趋强烈的情况下,公平竞争是市场发展的趋势,因此如何加强企业的市场竞争意识与能力是企业需要强化的思想意识。
职业精神:中国企业要努力加强员工的职业精神培育,教导员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职业化员工,提高工作效率,强化职业责任。
制度管理:在没有良好的制度管理基础时,强调
企业文化的作用容易导向人治主义和虚无主义,
企业文化的基础是科学的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