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火车头”文化 助推铁运又好又快发展
鞍钢集团铁路运输公司
鞍钢铁路运输公司(以下简称铁运公司)是鞍钢集团直属大型物流企业,公司主要承担鞍钢原燃材料输入、产成品输出及部分主体厂矿工序链接任务,是鞍钢生产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为鞍山市部分企业单位提供运输服务,公司始建于1948年,历经60年发展历程,为鞍钢和鞍山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公司下设运输总站、机车厂、电务修建厂、铁路修建厂四个厂(县团)级单位,机关分设7个职能处室,公司在职职工4115人,拥有固定资产现值4.38亿元。
公司所属运输总站为货运行车组织实体,为鞍钢和市政130多个工矿企业服务;机车厂主要为铁路运输生产提供牵引动力和车辆等设备,同时具备电力机车、内燃机车大中修能力;电务修建公司是公司电力、电路、通讯、信号设备的维护、检修单位,具有三级铁路电务工程施工能力;铁路修建厂主要鞍钢所辖千里铁路运输线的维护检修任务,同时具备铁路三级资质等级施工能力。鞍钢铁运公司是我国冶金铁路运输龙头企业,不仅肩负保鞍钢大生产顺行的生产经营任务,同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从设备、技术、管理等多方面为国内同行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伴随鞍钢的发展,铁运公司设备总量、整体装备水平迅速提升,目前公司共有电力机车33台,内燃机车39台,各种车辆2182辆,铁路线路540公里,大型调车场8座,电力、通讯线路578公里,接触网531公里,自动化调度指挥中心一个。2003--2004年公司投资7000万元,完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灵山驼峰自动化改造,项目整体技术装备居国内领先水平,灵山自动化驼峰的建成,标志铁路运输满足鞍钢年产2000万吨的接车通过能力已经形成。
作为鞍钢生产的大动脉,几代铁运人励精图治,顽强拼搏,取得了辉煌的业绩。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鞍钢铁运公司在市场经济的洗礼中,得到飞速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公司坚持科学发展观,增强市场竞争意识,树立“优质高效,为厂矿提供无可挑剔的运输服务”经营理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赢得主动地位,公司整体运营能力显著增强。2007年,公司完成总运输量7200万吨,货物总周转量60240万吨公里,年销售收入4.72亿元,利润7710万元,近几年公司收入和利润年均增长达15%以上。除大力拓展运输主业外,公司积极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改造建成全国冶金系统内燃机车检修基地,形成年100台多系列内燃机车大修能力;电务工程施工自主知识产权项目和技术能力不断提升,成为公司后续发展的支柱产业。
公司紧紧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机遇,积极探索与国内外先进企业经营模式接轨,改革创新,开拓进取,内强素质、外塑形象,探索实践的“六位一体”、“六要”管理模式享誉省内外。大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以建设“军事、数字、诚信、绿色”的和谐铁运为宗旨,发展具有铁路运输企业特色的“火车头”文化,涌现了以鞍钢十大高技能人才标兵——雷伟;鞍钢十大科技创新标兵——王宇;国家级技术能手——卞宪卫;中央企业知识型先进职工——徐芳时;中央企业学习型红旗班组标杆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获得者——机车厂四车间钳工班;辽宁省捐献造血干细胞第一人、辽宁省委“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蒋贵宝等一大批先进典型事迹在鞍钢及省内外产生了强烈反响。
在培育先进企业文化的探索与实践中,铁运公司坚持传承与弘扬鞍钢精神,巧妙地借喻“火车头”的本质属性和内在特征,结合铁运公司实际,按照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稳步推进的原则,形成了以“循规蹈矩”、“令行禁止”、“牵引、推进、制动”、“风雨同舟、奋勇向前”为主要内涵的“火车头”特色文化,在助推了铁运又好又快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威力和作用。
一、以鞍钢文化整合要求为导向,努力构建具有铁运特色“火车头”文化的软硬环境
铁运公司注重企业文化的实践和探索,每年都召开企业文化建设推进会、研讨会,分析论证适合铁运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方案,明确企业文化的主流、整合的思路、原则和目标,完善软硬件基础工作,打造出坚实的表层文化。
一是进一步明确表层文化的基本内容。按照企业文化建设要求,有重点地设计和构建统一的铁路运输服务宗旨、厂房设备着色和标识、楼宇文化建设、厂区内外环境规划、员工行为规范等,充分体现鞍钢文化的精髓和母子公司文化的统一性、协调性及个性等特点,使局部的差异融入整体,形成以鞍钢集团主流文化为主体,具有铁运特色文化的工作格局。二是从改造硬环境入手,创建企业物质文化。我们利用三年时间、投资1000余万元,全面整治了调车场、铁路沿线及职工工作休息环境;彻底淘汰落后的蒸汽机车,引进了现代化大马力内燃机车;建成了全国冶金行业最大的灵山自动化驼峰和内燃机车检修基地;用无线电对讲机、微机联锁、ERP网络组织指挥生产代替了“两杆旗一盏灯”指挥调车和人工扳道岔作业……,公司面貌焕然一新。职工对企业的感情、对工作的热情、对事业的激情油然而生,同时也伴生出物质文化的无形自我约束力。三是构建具有铁运特色文化的标志物。凝聚鞍钢铁路运输发展历史的文化展览厅落成,对职工进行厂情厂史、企业文化教育。见证鞍钢铁路运输发展变迁的“XK-51”蒸汽机车作为“火车头”文化的标志性文物,成为了鞍钢重要的人文景观。
二、以丰富铁运特色“火车头”文化内涵和外延为途径,不断提高“火车头”文化的“管控”能力
我们坚持把管理做为文化的载体,把文化融入到管理之中,在管理中体现出文化的“管控”作用,增强了广大职工对“火车头”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一是结合火车头“循规蹈矩”的特点及其文化内涵,开展遵章守纪、按标准操作、按规范作业、按程序办事、按文明礼仪行为,带头做高素质铁运人活动。教育职工在工作中要像火车头一样循规蹈矩,争做遵章守纪的带头人。坚持对党员干部进行“敬畏法纪、敬畏民意、敬畏责任”教育,对职工进行标准化作业、遵章守纪、反物料流失等教育,促使自律意识明显增强。坚持开展“严密制度、严格管理、严肃考核”活动,形成了上下互动的督促检查机制,确保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责任制的落实。坚持创建学习型组织,建立了1个文化培训中心和3个专业技能培训基地,制作了34个岗位作业标准和先进操作法的示范教学片,坚持不懈地开展导师带徒、技术竞赛、评选技术拔尖人才、评选星级职工等活动,促进了职工素质的提高,使“岗位是稀缺资源,竞争是上岗途径,素质是上岗保证”的理念深入人心。
二是结合火车头“令行禁止”的特点及其文化内涵,广泛推行“六位一体”管理模式,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形成“谁也不大,制度最大”的企业管理氛围。通过教育使广大职工都懂得火车头必须按信号要求行驶,做到有令则行,行得通;有禁则止,止得住。我们推行了具有铁路传统和特点的半军事化管理,全面推广以落实责任制为核心的“六位一体”管理模式,大力倡导“工作要精心,过程要精细、结果要精品”的精细化管理理念。全公司18个车间(站)统一规范了班前会程序,把军队服从命令听指挥和纪律严明、作风严谨体现在各项工作中。如执行规章制度、布置工作任务,就是传达执行命令;班前会和交接班列队点名;参加会议有序退场等已经成为广大职工的良好习惯。职工劳保品穿戴、岗位环境卫生、设备清洁保养、备品备件摆放、休息室内的所有用具等都按每一名职工的统一编号有序受控管理,每一项工作和作业都按规范标准程序进行。“敢于说这是我的责任,问题到我这里结束”的责任意识基本形成,从根本上杜绝了参与和被利用盗窃物质问题的发生,拒腐蚀永不沾、敢于同盗窃分子作斗争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同时,在构建反腐倡廉惩防体系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铁运特色的“领导树廉、学习思廉、职工督廉、文化颂廉、家庭助廉、制度保廉”的“火车头”廉洁文化体系。
三是结合火车头“牵引、推进、制动”的特点及其文化内涵,开展经常性的党员先进性教育,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牵引、推进、制动”是火车头的三大职能,也是共产党员先进性作用的突出体现。通过开展“党员争当火车头”活动,进一步发挥党员的影响力和示范作用。党员积极创一流、争第一,发挥好“火车头”的“牵引”作用;团结、帮助、带动后进人员共同进步,发挥好“火车头”的“推进”作用;敢于纠正和制止他人的错误行为,勇于向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发挥好“火车头”的“制动”作用。各级组织都以党员为骨干,建立了保岗队、抢险队、除雪队,积极践行身边无事故、无废品、无上访、无违纪的承诺,处处发挥“火车头”的作用。
四是结合火车头“风雨同舟、奋勇向前”的特点及其文化内涵,组织广大职工为构建军事、绿色、数字、诚信的和谐铁运做贡献。我们制定了思想政治工作“五项制度”,即:及时倾听、收集、整理职工意见的制度;走访慰问,帮扶救助困难职工的制度;形势任务宣传教育制度;为职工办好事办实事的工作制度;鼓励职工为企业争做贡献的激励制度。建立了经理联络员、党风党纪巡视员队伍,及时向公司反馈各方面的信息,公司主要领导每月都至少要解决和处理30多件他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并在公司局域网上公开处理结果。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工作联系点覆盖了所有车间,每位领导每月至少参加3次车间安全日活动;每月至少为职工解决2件以上的实际问题,公司每两个月评选一次领导班子最佳工作成果,把各级领导班子和广大干部的主要精力都引导到深入基层解决实际问题上面来。公司还在局域网上开辟了《火车头之声》网页,根据不同时期的形势任务特点,今年以来已刊发宣传教育提纲45期,为广大职工及时了解掌握公司所面临的形势与任务、机遇与挑战开辟了正常渠道,让职工真信、真懂、真明白、真支持。2007年10月初,沈阳铁路局决定部分货运车组直进直出鞍钢厂区,局车在厂内停留时间不得超过20小时,每超过一小时罚款87元。经测算,按现有水平鞍钢一年就要被罚款近2亿元。一时间职工对能不能影响铁运经济效益和自身利益的关注成了热点问题。公司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撰写了“积极应对八个方面机遇与挑战”和“应对挑战必须认真处理好五大关系”的宣传提纲,并决定开展“提高运输效率、提高管理水平、提高职工素质,应对新挑战”为主题的新一轮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大讨论活动,很快就把广大职工的思想认识统一起来了,全公司积极采取应对措施,目前已经收到了显著效果。
三、以提高铁运核心竞争力为目的,彰显“火车头”文化的威力和影响
几年来,经过坚持不懈地努力和探索,“火车头”文化深入人心,在助推企业管理、培育“四有”职工队伍、构建和谐铁运中彰显出了其特有的作用。
一是彻底改变了“马老车破”、环境脏乱差、职工素质低、惹不起靠不住离不开的“铁老大”、“破大家”形象。公司荣获“辽宁省卫生模范单位”称号。半军事化管理和“六位一体”管理经验在全国同行业中产生了重大影响。以往在鞍山市看到坐轮椅的工残人员大部分都是铁运的,如今全公司已经连续8年实现无企业工亡事故,开始向轻伤事故为零目标迈进。
二是职工素质显著提高。以往鞍钢招工考试成绩最差的分配给铁运,大学毕业生招不来,如今一次招来30名大专毕业生到一线当技术工人,职工持证上岗率超过了97%,中高级工超过了职工总数的一半,已有1296人成为至少有一颗星的星级职工。多名同志荣获鞍钢十大高技能人才标兵、十大科技创新标兵、国家级技术能手、中央企业知识型先进职工等称号,公司连续几年被评为鞍钢职工素质工程建设先进单位,树起了铁运公司的良好形象。
三是服务用户、延伸服务的理念根植于职工心中。通过开展“塑造铁运新形象,创最佳服务品牌”活动,为厂矿提供“优质、高效、热情、诚信”的服务理念和市场竞争意识已经形成。主动改装制造无缝管坯车、中板成品车、热轧板卷专用车,“以车代库”帮助生产厂解决因成品库小而制约生产的难题。组织党团员开展修车攻关会战,解决了利用报废的烧结车运输球团矿造成的严重漏料问题。承担鞍钢钢材输出任务70%的北部车站千方百计提高装车输出效率,成为了鞍钢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
四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得到有效落实,以荣辱观为重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了积极向上的和谐氛围。在车间、班组都设立了“群芳园”、“荣辱园”、“每周一星”等专栏,大张旗鼓地宣传职工身上的闪光点。在公司局域网开设了《荣誉册》,集中宣传为公司争光添彩、做出贡献的人和事。每年都要选树铁运“十风”典型,举办“感动铁运——我身边的人和事”推介大会,宣传树立新时期精神文明之风。其中,道德模范孙焕成和辽宁省捐献造血干细胞第一人、被辽宁省委和国务院国资委授予“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的蒋贵宝事迹,在鞍钢内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全公司形成了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和谐氛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是我国坚持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成果最显著的30年,是鞍钢脱胎换骨、旧貌换新颜的30年,也是鞍钢集团铁路运输公司建设企业文化、用先进的企业文化助推企业高速发展的30年。30年前,人称鞍钢铁路运输公司是“马老车破”、环境脏乱差、职工素质低、安全事故多、运输效率低、惹不起靠不住离不开的“铁老大”、“破大家”。现如今,千里运输线已改造成展示鞍钢形象和特点的靓丽风景线。以鞍钢精神为核心内涵的“火车头”文化集中展现了铁运人继承中国铁路工人阶级坚韧顽强、豁达善良、永不言败的传统品德;团结协调、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同甘共苦的优良作风;“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为实现“军事、绿色、数字、诚信”的和谐铁运愿景目标而奋勇向前的创新精神,是铁运人永远受用不尽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全体铁运人也必将继续丰富和发展“火车头”文化,以全体职工的“火车头”作用引领鞍钢和铁运公司的改革发展,为把鞍钢建设成为具有世界竞争力的跨国企业集团和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