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3日
站内搜索:
期刊资料搜索
学术前沿
企业文化不是一杯随时解渴的水

            企业文化不是一杯随时解渴的水

                                                                                  作者:杨尚东

    <原文>

    前几天,听到一句话:“企业文化不是一杯随时解渴的水。”大家都说有道理,说得好,一针见血。现如今,“企业文化”越来越成为一种“时尚词汇”,几乎成了企业实现“从平庸到优秀”,“从优秀到卓越”,直至“基业长青”的法宝;或者是企业解释一切成败得失的“事后诸葛亮”。企业文化之所以会被人们捧上管理的圣坛,之所以会成为解决一切管理问题的灵丹妙药,皆因为它太过于神秘、抽象、高不可攀……

    在我们的概念中,企业文化一直是一个很熟悉、很贴近,但又很不具体、难以琢磨的概念。我们知道这个字眼,时常提及它,甚至对它“顶礼膜拜”,希望它能拯救企业于危难。但我们却不知道它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就像我们侍奉了那么多年的神,只见其“形”,却不见其“神”;只可“意会”,却始终无法“言传”。

    作为一种文化,它首先当然应该是无形的。企业文化不是写在纸上的行为规范,道德标准。事实上,任何一个人都是有独立思想的个体,即便他因某种契约关系而受到企业规章的约束,多数时候他仍然拥有自由行动的权利。无论多么详尽的规章制度都无法事无巨细,毫无遗漏的将企业内部全部的可能行为、评判标准、纪律、准则全部用文字的形式记录、规范下来。但就在这样的环境中,企业内部恰恰就会形成一种群体压力的约束,很严密,很自觉,很统一,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也可以将其视作一只“看不见的手”,调节着所有成员的行为。不认可这种规范的人,会被群体排斥。经过长时间的“自动筛选”,这种观念上的一致不断强化,最终成为我们所谓的“文化”。但是,这应该只是企业文化形成的第一个阶段。

    再进一步,企业文化就不仅仅是一种“规范”,或是“群体压力”了,它应该是一种精神状态。企业文化讲求的不是被动的接受、屈服,而是一种动态的适应、融合,以形成一种共有的待人处世的态度。至此,企业文化被进一步抽象、内化,成了企业内在的动力源泉。

    但这不是必然,固步自封的企业文化只能让企业终结于骄傲自满,冥顽不灵。企业真正走向成熟,必须要形成“巩固-学习-创新”的文化氛围。通常,在一个企业里,总是存在若干态度科学,对环境敏感或是追求创新的人,这都是有价值的无形资产,但不是文化。只有整个组织都意识到了这种资产的价值,自觉地汲取其中的精髓,使之成为企业成员的共同特征,这样,这种精神的力量才能推动企业的不断成长与发展

    企业文化是什么

    那么,企业文化究竟是一种结果,还是一种手段?回答这样的问题,又易于落入非此即彼的圈套。企业文化应该是一种精神层面的结果,它反过来影响、甚至决定人们的行为。企业文化一旦稳固下来,便形成一种成熟的企业组织心态,它是企业所有经营管理行为在精神层面的综合反映。此时的企业文化不会因为某个人的变化而变化,不会因为某个架构的变化而变化,也不会因为某个外部评价标准的变化而变化。在企业文化的作用下,作为输出结果的组织行为是人为难以控制的。但从发展的观点来看,企业文化也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企业文化的稳定内核只有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不断兼容并蓄,才能帮助企业实现持续的发展。

    余世维说,我们“需要很多很多时间,才能形成一点点传统;需要很多很多传统,才能形成一点点文化。

[1] [2] 下一页 
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鞍山市企业文化研究会 鞍山社科院企业文化研究所 主管单位: 中共鞍山市委宣传部。
您是第位访客地址:鞍山

辽ICP备13010365号-1 技术支持:鞍山创易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