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3日
站内搜索:
期刊资料搜索
学术前沿
胡锦涛总书记首提“文化生产力”新名词意义深远!

 在中共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代表中共决策层重点提出了“文化生产力”“主体性”等一系列首次在中共历史上出现的新名词,引起文化界和管理学界的关注。有人问“金久皓先生:你作为目前在中国传媒界互联网博客界比较活跃和富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化专家和人力资源管理专家,认为文化生产力等新名词在中共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出现有什么重要意义吗?”


  在此做以下回答,我认为:胡锦涛总书记首提“文化生产力”新名词意义深远,是中共历史的又一进步,“文化生产力”等新名词的倡导表明了胡锦涛总书记对2003年开始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概念和思想有了更高程度的理解和发展,同时也表明胡锦涛总书记的执政理论体系已经完全建立。中共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核心是“科学发展观”,从2003年到2007年“科学发展观”经过4年的倡导和实践,在本次大会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阐释,胡锦涛总书记的执政思路已经清晰和成熟,这是中共执政思想的一次重要飞跃,是中共之幸,是人民福音。


  什么是文化生产力?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曾指出, “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学术界普遍认为文化生产力就是指人们围绕满足人类自身的精神需求,把人类自身的思想、意志和情感作为文化资源,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和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


  我认为文化生产力就是人的创造力,是人在精神层面通过精神生产而产生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能力,与科技生产力本质上是殊途同归。


  据有关理论研究家考察,文化转变为生产力并不是新鲜概念,在物质生产力中,工具代表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也代表着人类认识和掌握自然界的能力水平。在这里工具就是文化转变为生产力的标志。马克思把科学和艺术等都看成是生产的一些特殊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科学和艺术等是在物质生产和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产生的,并从物质生产中逐渐分离 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的精神生产,是社会分工的必然结果。物质生产者与精神生产者在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自身内在特征的生产力形态。物质生产力主要面对人同自然的物质关系,具有物质形态的主导特征;文化生产力是人类社会意识、社会心理等精神方面的发展成果,具有突出的意识形态特征。文化生产力具有物的属性和意识形态性。在文化生产力中,精神生产者将自身强烈的思想、意志、情感、愿望渗透于全部文化生产过程,表现为一个物化的过程,具有明显的物质性。因此文化生产已不仅仅是艺术家们内在的、独创的心理活动,而是天然地具有商品生产的基本特征:生产、流通、交换、消费等基本环节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部过程,其运行方式依然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


  我相信,在以后的重要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必将对“文化生产力”等新名词做出进一步阐释和发展。

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鞍山市企业文化研究会 鞍山社科院企业文化研究所 主管单位: 中共鞍山市委宣传部。
您是第位访客地址:鞍山

辽ICP备13010365号-1 技术支持:鞍山创易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