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儒家哲学 中和思想 现代企业 和谐管理
内容摘要:以管理哲学的视阈来理解儒家的中和观,“中”是手段,“和”是目的,也是衡量“中”的最终标准。中和观不仅是对事物发生、发展与存在的规律性描述,而且也是人安身立命的方法论基础。把儒家的中和思想应用于现代管理,可以为现代企业的和谐管理提供重要的智慧启迪。
◆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社会的核心组织,其和谐发展对社会和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企业和谐管理理念的生成途径是多维的。但是,对传统文化中和谐理念和智慧的继承和发扬应该是在营造企业和谐管理文化过程中必须着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事实上,正如许多学者已经论述过的那样,以儒家为“道统”的传统文化对我们今天的企业生产与经营管理正提供着诸多东方式的智慧启迪(颜世富,2000)。本文拟以儒家中和观为视阈,对现代企业的和谐管理问题做一点具体论述,以求教于方家。
儒家中和思想的文化内涵
要理解儒家的中和思想,首先要理解“中”与“和”的含义。如果做点文字学的考证,“中”字起源于古人射箭,“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礼记•射义》)可见,“中”是古人在射箭活动中派生的认识。有学者依据出土文物的考据认为,“中”作为狩猎时代的部族观念,它于夷殷时期就已经形成(冯契,1998)。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宋代理学家程颐在为“中”下定义时,给出了“不偏之谓中”的解释,揭示了“中”即“正”的含义。所以,古人又常常“中正”两字连用,表达“不偏”之意,即不左不右,不上不下,无过而无不及的恰到好处。而这样一个左与右,上与下,无过与无不及的平衡即是“和”的状态。所以,东汉的许慎说:“中,和也。”(《说文解字》)
可见,儒家的中和观事实上是一种平衡两端的智慧和方法论。它作为一种安身立命之原则最明确的倡导者是孔子。孔子把中和之道形象地解释为过犹不及。《论语•先进》篇曾有这么一段记载:子贡问:“师与商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曰:“过犹不及。”这意思是说,子贡问孔子:颛孙师(子张)和卜商(子夏)相比,谁更强些?孔子回答说:颛孙师作事易过,而卜商则不及。子贡又问:是否可以说颛孙强一些呢?孔子回答说:过的危害和不及的一样。孔子这一句“过犹不及”的语录后来被许多思想家所引用(如《荀子•王霸》、贾谊《新书•容经》),它成为古代儒者极为推崇的一种为人处世的共识。
在孔子看来,凡事叩其两端而达到平衡便是中道。朱熹曾对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