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2日
站内搜索:
期刊资料搜索
信息传递
人民日报科技杂谈:少些虚名头,多些真成果

原标题:少些虚名头,多些真成果(科技杂谈)

  ■如果只重虚名头,不重真成果,当所谓的“知名科学家”,不仅会名不符实、贻笑大方,还会助长浮躁学风、败坏学术风气、扰乱学术环境、颠覆价值导向

  不久前参加一场座谈会,与会专家说起这么一种现象:业内有些所谓的“知名科学家”,虽然也有一定水平,只不过其“知名”主要不是因为出色的科研成果,而是因为他们能忽悠、会运作。

  座谈会上调侃的这类现象,可能只是在小范围内存在,却提醒我们:现实中确实有少数科研人员,他们大部分心思并没有花在研究上。比如,有的人热衷于“交朋友”、跑关系,成为圈子内的“活动家”;有的人善于包装,有点成果就美其名曰“重大突破”;有的人除了自己的专业缺乏研究,专业以外的领域门门“造诣”高深,俨然是“全能选手”;还有些人醉心于申请各类人才“帽子”,或者想方设法钻营当主任、升所长……他们固然“知名度”高、“影响力”大,但却因此荒废了业务,空留下一堆耀眼的光环。

  应当说,科学家依靠真才实学和实质贡献成名成家没什么不好。特别是在举国上下大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今天,有成就、有品德的科学家应该得到更多关注、更多尊重,也应该有更多“粉丝”、更多崇拜者、追随者,这于国于民都是好事。然而,如果只重虚名头,不重真成果,一味沉迷于投机钻营、忽悠运作,当所谓的“知名科学家”,不仅会名不符实、贻笑大方,还会助长浮躁学风、败坏学术风气、扰乱学术环境、颠覆价值导向,其危害大矣!

  这些“知名科学家”为何能名利双收、甚至呼风唤雨?恐怕得反思其存在依托的现实土壤。毋庸讳言,在目前一些科研资源分配和成果评价过程中,一些善于经营关系、懂得“门道”的人,确实比较容易获得成功;一些有较高社会知名度,或者拥有一定职务的科技人员,通常也容易“中标”、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和苦心钻研、甘坐冷板凳、需要多年积累才可能获得科研成果相比,那些“知名科学家”的成功则容易许多。而正是由于在科技资源分配、成果评价中的非学术因素作祟、行政干预过多,才致使个别学术水平不高,甚至不学无术之人通过种种方式粉饰自己,不择手段谋取名利。

  科技界之所以称之为“界”,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独立的学术规范和评价标准。在科技界,应以学术水平来评判高低,以科研成果来衡量成败。这一体系应不因职务、荣誉、出身而有所照顾,而应唯学术是瞻。因此,国际学术交流时,通常以“某某博士”而不是“某某院士”“某某所长”来称呼科学家,大家谈论的也多是各自领域的研究进展;即便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也不会因自己的名气在科研竞争中占有多少优势。

  当前,我国绝大多数科学家还是靠真才实学赢得尊重的,但对于上述少数怪现象也不应麻痹大意,甚至视而不见。科技界应该加强科学共同体建设,坚守学术准则、维护学术道德,勇于向不良现象说“不”


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鞍山市企业文化研究会 鞍山社科院企业文化研究所 主管单位: 中共鞍山市委宣传部。
您是第位访客地址:鞍山

辽ICP备13010365号-1 技术支持:鞍山创易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