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3日
站内搜索:
期刊资料搜索
信息传递
我科学家将首次随“蛟龙”下潜南海

记者近日获悉,“蛟龙”号6月10日将离开江阴码头,赴南海开始试验性应用,科学家也将首次潜入南海深处,研究地质演变。

  “南海从来没有科学家下潜过。以前‘蛟龙’试验是没有科学任务的。”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汪品先说。他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南海深部过程演变”计划的指导专家组组长。

  据悉,“南海深部计划”的6位研究者将参加“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段,带头人是同济大学教授周怀洋。周怀洋在接受电话采访时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此次下潜,他们重点关注的一是“冷泉”(可燃冰的海底出口);二是海底海山。他表示,下潜的不确定因素很多,所以谈可能获得哪些科学成果还为时尚早。

  “‘南海深部计划’课题的几个方面,比如地球化学反应,火山和海底的相互作用,人下去后能够做一些观测。”汪品先说,“人下去和机器下去是不一样的。人下潜的好处,是能随机应变。虽然通过摄像头观测成本低得多,但就像在公园里,只允许你睁一只眼睛向前看,风景自然不一样。”

  南海海底地质构造丰富,但科学家缺乏了解,尤其是较深的海盆处尚未有过科学观测。此次“蛟龙”下潜将填补这一空白,为“南海深部计划”研究提供资料。

  “蛟龙”今年在南海和太平洋的下潜,最深在5000米左右,总计安排20个下潜潜次。按照计划,“蛟龙”在30多天的南海之旅中,除“南海深部计划”的试验外,还要测试新增的定位、视频等功能。此次将开展的长基线定位测试,将使“蛟龙”号水下定位精确到米级。

  目前,随“蛟龙”出海的科学家已完成培训,了解了潜水器的基本性能及作业规程。据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主任刘峰介绍,对科学家的要求不像潜航员那样高,只要身体健康,体能良好,没有心脏病等突发疾病就可以。

  据悉,“蛟龙”号在无锡十几米深的水池中的试验已于上周结束,科学家参与了下潜训练。(记者高博)

 

 

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鞍山市企业文化研究会 鞍山社科院企业文化研究所 主管单位: 中共鞍山市委宣传部。
您是第位访客地址:鞍山

辽ICP备13010365号-1 技术支持:鞍山创易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