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文艺出版社已授权人民网读书频道进行连载,禁止其它网站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出版社联系】
人民网北京3月1日电 (陈苑)《宿命:孤独张艺谋》一书收录了周晓枫自2006年任张艺谋文学策划以来,与张艺谋一起亲身经历的真实事件,客观记录了张艺谋与张伟平的决裂过程,揭露张艺谋与巩俐分手始末以及首次回应网络上口诛笔伐的超生风波等等热点事件,语言犀利,态度诚恳。
精彩书摘:
关于张艺谋的“吝啬”,著名例证是拍《英雄》那场张曼玉和章子怡的打戏,需要大量树叶。张艺谋嘱咐制片主任,必须细化树叶的品质,吹到脸上和身上的树叶是不同的——吹到脸上的含沙要少,以免对演员造成干扰和伤害;吹到身上的含沙可以多些,因等级相对低下,价格应该便宜。
之所以如此,因为张艺谋对投资人负责任。他不是那种强调个人艺术风格而枉顾他人利益的创作者,不想让自己的艺术探索给投资方带来经济上的困扰,那样他会心有不安。他觉得让那些信任自己的投资商有所回报,天经地义,至少别让人家赔钱。所以,他会仔细,尽量不造成浪费,他不喜欢随意挥霍。张艺谋会要求制片主任不乱花、不胡花,不当冤大头。
不过,张艺谋不是会计型人才,他对于财富数字的运算能力并不出色,甚至谈不上敏感,有时它们只是一些混沌的阿拉伯符号而已。我戏言,有种人是“硬币型吝啬鬼”,他可能心疼几百块钱,但对几百万无动于衷——因为前者和他曾经体验的困窘有关,后者因纸上谈兵而形同虚设。
有些人据此称之为“农民作风”。说张艺谋是“农民”,其实是以讹传讹。作为中国第一位A级国际电影节的影帝,他在《老井》中饰演的孙旺泉实在精湛,令人信服,觉得这就是一个“农民”的本色表演。加之张艺谋早期电影中,许多都是镜头对准乡村,人物造型也土,许多人便深化了对他的农民印象。张艺谋只在1968年到1971年间,在离家不远的北倪村插队三年。短暂的下乡经历,被当作他一生的形象标签。若论真正的出身,张艺谋可离“农民”太远了。
张艺谋的爷爷当年是临潼大户,家宅比乔家院子还大。爷爷毕业于老燕京大学,后来到陕西柞水县当县长。当地匪患严重,政府缺乏财力对抗,爷爷从自家拿出大洋买枪,组织县里的剿匪队。结果出师不利,还没行动,武器倒先让土匪没收,理想以彻底失败告终。张艺谋概括:“这正是: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假私济公的慷慨,带来的悲剧不仅如此。竟有能力以自家财力购买枪械——张艺谋的爷爷由此暴露了殷实家底,由此被土匪追杀。逃回临潼的爷爷,被土匪围困,又没有及时交上赎金,以至被土匪火烧了院子。家境从此败落,树倒猢狲散。捡回条命的爷爷带着家眷,隐姓埋名到西安开药铺为生。
这位失意的“秀才”,认识到乱世中,家里必须有拿枪的人才能自我捍卫,于是把三个儿子都送到了黄埔军校。
大伯是黄埔九期,1948年全家去了台湾,直到1981年才和家里重新取得联系。取得联系的方式,是一张从台湾托人带到美国、然后辗转带回内地的一张六寸全家福照片,背后在每个人的位置,标注着“长子某某、长媳某某”。张艺谋91岁高龄的奶奶,在灯下抚摸着照片上这些陌生的亲人,一遍又一遍,边看边落泪。等到1987年大伯回到西安,亲人之间已是界隔阴阳,奶奶已带着沉淀40年的思念走了。他们母子自1948年一别后,此生再也没有见过面。
张艺谋的二伯是黄埔15期,当年属胡宗南部下,曾接受策反,准备和几个要好的朋友一起投奔延安。没想到遭到出卖,最后在1949年国民党军队大乱之际,被处以枪决。这是同为黄埔军校学员的张艺谋的父亲,经过调查,综合一系列线索得出来的结论。有太多的历史细节,就是陪葬于时间的深处,永无昭日的一天。张艺谋本人很遗憾,在父亲生前的时间里,自己忙于工作,忽略与本不擅言谈的父亲之间的交流,家族里的许多往事,到如今都已成无法考据的尘封往事。
言归正传,父亲那辈的哥儿仨,都是黄埔军校的国民党军官;张艺谋的母亲是皮肤科大夫,所以怎么溯源,张艺谋也实在不能说是“农民出身”。张艺谋有着老式手艺人那种本分,加重大众和媒体对他“农民身份”的误读。